机箱电源 频道

刷亮眼睛拒绝坑爹 暑期选机箱八项注意

  【IT168 导购】每到暑期装机的旺季,大家总会习惯性地列出装机要注意的几大事项。然而事实上,过去一些太过热门的“猫腻”,奸商们已经不再“热衷”,反倒是一些次要配件所出现的问题,往往更值得重视。机箱是整个平台的安乐窝,而机箱的各个细节优劣,往往直接影响到玩家们的应用体验,你真的意识到了吗?

板材厚度,最直观的基础问题


板材厚度,最直观的基础问题

  很多用户选机箱,首先会看机箱是否牢固。而他们通常的做法,就是打开机箱的侧板,用手按压机箱看看是否牢固。而直接决定这种“质感”的当属机箱板材厚度,很多机箱拿上手感觉轻飘飘的,自然其用料的“诚意”是难以让人恭维的。

暑期选机箱要注意的几大要素
▲这样的板材用料实在让人汗颜

  所谓板材厚度的考量,一直以来总有许多的说法。太薄了自然难以让人踏实,而太厚了从厂商成本的角度而言又不划算。而客观地说,合适而靠谱的板材厚度,理应在0.6mm以上,而中塔乃至全塔架构的机箱,板材厚度应在0.8mm甚至1mm以上,这样整体机架才感觉足够牢固。如若板材太薄,恐怕在如今平台质量重心整体下移的下置电源架构中,抑或在用户装载加长显卡、重磅CPU散热器的情况下,整个机箱就会有一种摇摇欲醉之感,实在让人恐惧。

暑期选机箱要注意的几大要素
▲全塔机箱的板材厚度基本需要这么的厚度

板材厚度,最直观的基础问题
▲板材厚度直接影响机箱的牢固程度

  诚然,这是一个最直观的考量问题,我们不可能带上卡尺去挑机箱,而更多地凭借着手感、视觉等各类感官去判断,其实大家还可以以航嘉、长城、酷冷等一线品牌机箱作为参照物,这些大品牌即便是低价入门级的产品,板材厚度方面也不会缩水,而一些缺心眼的机箱产品,在这样的优质品牌面前就会“无所遁形”。

${PageNumber}

机架完整性让人揪心

  相对于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的板材厚度问题,大家对机架的完整性考虑无疑会更容易忽略。时下很多标榜特色外观的机箱产品,配上了“华丽的外衣”,炫丽的前面板,看起来异常养眼的样子就可以追逐个高价钱,但实际上在花哨的背后,机架确实大面积缩水,这俨然让人不寒而栗。

机架完整性让人揪心
▲这个大镂空确实够缺心眼了

  在工程塑料华丽的隐藏背后,机架往往是很容易被忽视的。比如机箱的前面板上方来了一个大镂空而非布置上SECC钢材挡板,又好比机箱中支撑起主板的后挡板大幅度省料,抑或是机箱的光驱硬盘仓位采用的是寒酸的分体式设计……这样的结果不但让机箱牢固程度大为降低,更重要的是会为使用者的健康留下严重的影响隐患。

机架完整性让人揪心
▲相当马虎的机箱架构

  笔者要说的是机箱内部部分地方机架的缺失,让平台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肆无忌惮地溢出,整个机箱就好像一个恐怖的辐射源,久而久之的使用给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。

机架完整性让人揪心
▲完整的机架架构无疑让人更加踏实

  除此以外,机箱EMI弹片的合理分布,板材边缘的卷边“修饰”,同样都是需要用心留意的问题,毕竟这些细节确实真的很细,但疏忽了给用户的伤害却是巨大的。

${PageNumber}

散热很重要 可要警惕过犹不及了

  炎炎夏日,机箱的散热问题可真的需要好好重视了,否则平台的运行稳定就难以经得起夏日的考验,宕机不止还很可能损坏配件。不少玩家认为,做好平台的散热问题,就是大量散热装置的堆砌就足够了。机箱里面理应布局有丰富的散热位置,然后为之武装上足够强悍的散热风扇,所以他们更加希冀机箱标配的风扇越多越好,风扇的尺寸也越大越好,但这真的是好的吗?

散热很重要 可要警惕过犹不及了
▲豪华的风扇配备真的都适合每一个吗?

  事实上,平台散热更讲求的是效率。低端入门级平台发热量本来就不大,单单一个CPU散热风扇,或者外加一个机箱背部辅助风扇就能解决问题。即便是配备主流独显中端平台,更应该做的不是风扇的堆砌,而是风道的构造和整理。比如下置电源架构的改良,比如风向导流的加强,在主要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风扇加载。即便是中塔乃至全塔式的豪华机箱,风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了炫彩的LED灯效而存在,所以风扇的布置和数量也是适可而止,毕竟够用才是最好的。

散热很重要 可要警惕过犹不及了
▲那么大块头的风扇,真的有用不?

  过度的风扇堆砌,容易产生一些反效果。比如每一把风扇的工作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噪音,而众多风扇的“共振”作用,噪音自然会成几何级别的增长,最终散热效果不见有明显的提升,可整个平台却成为了噪声的根源,那可是多么郁闷的一件事情呀。此外,加强风扇散热,“抽风”能力有所增强,自然“吸尘”能力也会同步提升,受考验的自然是机箱外部的防尘能力,而当平台的这一道“防线”被冲破以后,那么平台也就成为了强大的吸尘机,其隐患长期存在的严重后果,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散热很重要 可要警惕过犹不及了
▲散热“过猛”会造成灰尘的堆积

  当然,我们也有一个折中的办法,选择一些带有风扇转速调节功能的机箱,让平台或者用户可以自行根据平台发热状况合理调整风扇转速,达至散热和噪音控制的均衡,这么的小细节也是值得重视的。

${PageNumber}

防尘,你可想到了吗?

  虽然防尘机箱的概念早已在两三年前已经有不少厂商提出,可是机箱的防尘性能可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重视,这方面的问题自然也会被用家所普遍忽略。然而客观地说,机箱防尘重要吗?也许你可以认为那不是最核心最关键的,但同时也是不能忽略了,上述从散热衍生到防尘问题,已经从一定的侧面透视出机箱防尘特性的存在意义了,那么你真的有勇气对之视而不见吗?

防尘,你可想到了吗?
▲下置电源散热网是必不可少的

  如今机箱下置电源架构也已经成为了最普及不过的一大元素了,电源,前置风扇与地面只有咫尺的距离,通过冷热交换将地面的灰尘杂质吸进机箱里面可是易如反掌的事情。更何况当前绝大多数的游戏定位机箱,所采用的都是大冲网前面板+大面积散热孔侧板和顶板,开孔多了,灰尘更容易肆虐了,防尘你还敢说不重要吗?

防尘,你可想到了吗?
▲前面板的防尘网必须一体化布置

防尘,你可想到了吗?
▲其他地方的防尘网容易被忽视

  从实际的产品可见,即便是最入门级的下置电源机箱,都会在下置电源的附近提供一个简单的防尘铁网,其重要性可见一斑。当然,我们在选择机箱的过程中,针对防尘需要真实考量的问题还有很多。比如前面板整体的防尘海绵,比如顶部的防尘网,如果更周全的,在下置电源旁边的位置,也应该布局面积更大的防尘网罩,让每一个可能进风的位置,都有防尘装置的阻隔,尽可能地全方位坚守起来,毕竟这样的特性所花费的机箱基础成本并不会太高,但就能让用户使用的时候省心不少。

${PageNumber}

侧透,是要炫眼还是为了跟风

  机箱侧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,玩家们到市场挑个机箱,仿佛不挑个带侧透面板的就不能显示出自己身份似的。但面对这么一种潮流,你真的能够理性对待了吗?

侧透,是要炫眼还是为了跟风
▲侧透看起来真的很炫

  所谓的侧透面板,就是在机箱侧板上加入了高透亮度的亚克力,让用户能够清晰了解平台内部的工作状况。当然这仅仅是最基础的级别,而更高的追求在于用户在平台里面装上多个带LED灯效的散热风扇,营造闪耀眼球的炫灯效果,满足DIY玩家的感官刺激。这显然是DIY玩家的另类追求,然而当我们从实际的角度出发,就会想到,一般的用户如果要配上多把LED炫灯风扇,在成本骤然大幅提升面前,真的所有人都会能愿意有这样的追求吗?

侧透,是要炫眼还是为了跟风
▲侧透与散热网孔的搭配更显合理

  其次是散热效果的考虑,大面积的亚克力,必然会将侧板上本来的散热位置所占据,这就相当于机箱的侧板整体都是密封的,纵使好看,但也没有给平台的散热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,想到这,你会觉得侧透是必不可少的吗?其实笔者有一个折中一点的意见,选择那些在侧板上同时具备透明亚克力和散热孔、散热风扇布局位置的机箱产品,这样也能较好地调节当中的“矛盾”。

侧透,是要炫眼还是为了跟风
▲你真的有这样的炫眼追求吗?

  因此在大家考虑选择带侧透效果的机箱之前,真的需要想好自己是否真的有足够的心情、能力、成本去为平台营造一个如此炫彩的效果,如果没有,侧透就是一种摆设,倒不如踏踏实实地使用那些功能实用的侧板,跟风始终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。

${PageNumber}

存储仓位,单是免工具设计都out了

  在很早的时候,我们对机箱光驱、硬盘存储仓位的考究,多少只是继续数量上,看看仓位够不够用。慢慢地,机箱都兴起了免工具的设计,让用户不需要拿起螺丝刀就能完成光驱和硬盘的装卸。而如今,其实用家对此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也就是随着硬盘笼、硬盘架的应运而生,DIY达人们又多了一个随手更换硬盘的便捷途径。

存储仓位,单是免工具设计都out了
▲最常规的光驱免工具装卸设计

  硬盘笼的出现,不但有利于降低多硬盘共同运转时所产生的共振效果,而且硬盘整齐划一的布局,也让硬盘相关接线整理更显便捷。而硬盘架则更是一种进阶级的“享受”,用户随意抽出硬盘笼中的任意一个硬盘架,让架子轻松套上硬盘,再推回硬盘笼之中,整个过程就像是图书馆里搜索藏书那样简单。而且不少机箱所配上的硬盘架,都能同时支持2.5寸和3.5寸硬盘,用户大可随时换随心接,SSD、笔记本硬盘、传统硬盘等共存也不再是奢望。

存储仓位,单是免工具设计都out了
▲特色的硬盘笼

存储仓位,单是免工具设计都out了
▲方便易用的独立硬盘架

  相似的改良体现还在于一些光驱仓位的,过去我们要装载光驱而需要卸下一块挡板,总会花上九牛二虎之力,又要拿工具拆又要什么的。而如今一些机箱,前面板上的光驱仓位挡板只需要轻轻一口就能简单开启,无需暴力,也很显摆。

存储仓位,单是免工具设计都out了
▲轻扣开关,光驱仓门就能送打开

  类似的一个个细节改良,带来的便利可是不容忽视的,当然这更是代表着一种新的DIY应用习惯……

${PageNumber}

扩展空间,你要全方位地去看

  机箱的扩展空间,同样是很多用家所重点关心的一个环节。对此很多人简单地看成,机箱可支持多少个硬盘、多少个光驱,乃至多少个风扇的位置……这其实都是最最基础层面上的问题了,单单满足用户这些方面的机箱,可都不能成为真正够用的好机箱哦。

扩展空间,你要全方位地去看
▲PCI槽数量的增加,你需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用得上

  这里笔者不禁要提出这么一个疑问,能够把机箱中所有光驱、所有硬盘位置都用上的,又或者把所有散热位置都装上风扇的用户到底有多少呢?可更现实的,会是机箱能否装载这么样的一张显卡,能否容纳那样的一个散热器。这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机箱扩展空间问题。

扩展空间,你要全方位地去看
▲这样的机箱扩展空间显然尤为关键

  能够容纳28-30cm甚至更长的高端显卡,对于中高端和发烧级用户而言,这样的机箱才算是合格,而对于一般的用户,也应该为显卡预留25cm以上的横向扩展空间。此外如今的塔式CPU散热器盛行,上了档次的平台基本都需要用上多热管的高塔散热器,一方面展现出拉风的一面,一方面才能达至高效的CPU散热效能,以寻求更理想的超频及性能挖掘空间。这一方面,也需要机箱在纵向预留15cm以上的高度,才不至于让散热器顶住机箱侧板的尴尬情况出现。

扩展空间,你要全方位地去看
▲你有否考量过你的机箱能否加载塔式散热器?

  扩展空间,确实是一个立体的话题,总的一句就是让DIY用户手中的装备都能有用武之地,它们之间的搭配不会显得突兀,在这方面,机箱的“协调”可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了。

${PageNumber}

背部走线,真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玩意

  “下置电源”和“背部走线”这两个词就像是孪生兄弟,而市场上提供了加长线材而支持下置架构特性的电源,总被厂商卖家吹嘘得尤为“高贵”的样子,也多少赋予了那些支持背部走线的机箱,以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。不少消费者甚至会误以为,能走背线的机箱就是要特别一点,档次就是高一点……

背部走线,真不是什么高深的玩意
▲背部走线的支持已经越来越完善了

 

背部走线,真不是什么高深的玩意
▲走线孔和理线夹的追加其实并不会增加多少成本

  事实上不然,能走背线的机箱,就是在下置电源架构机箱的基础上,加入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走线辅助,就可以轻松实现。其中包括一些理线夹的加入,以及走线孔的特殊布局(比如机箱后档板上方靠近主板4+4pin接口处需要开孔),还有在机架和后挡板之间预留一定的理线藏线空位等。要做好这一切,其实从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并不会增加太大的成本,更何况,机箱走背线改造本来就不是发烧玩家的专属,一般的用户只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,花点心思,配上一定的审美眼光,要玩爽背线也不是梦。

背部走线,真不是什么高深的玩意
▲做好一个背部走线的“案例”其实并不困难

  所以说,背部走线真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玩意,而是一项连平民都能体验得起的DIY挑战,机箱的辅助固然重要,但也不至于被吹捧得难以企及,这一点从市售很多不足200元的机箱也能走上背线,便可见一斑。


  总结:机箱选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,这里笔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每一个问题都说清楚,上述的分析只是就很多消费者在装机选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,所产生的一些经验之谈。暑期到卖场的人数众多,购买的过程也可能会出现不少难以预估的意外情况,这时候买家们还是需要刷亮你的火眼金睛,别让商家们暗地里的“手脚”伤害了你。

0
相关文章